減重遭遇挫敗時,心中最容易浮現這樣的念頭:「我就是遺傳不好,再怎麼努力也是沒用的!」
緊接著是一連串的兵敗如山倒:將失敗合理化、自暴自棄、放棄先前努力的成果。最後體重回復到原點,心情更加沮喪,進入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中...
史考特要從源頭來打破這個惡性循環。
遺傳會影響人的胖瘦體態,不過它絕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一分鐘健身教室在過去的文章中曾向大家介紹過這個論點。
最近又有一篇相當有趣的文獻,進一步證實了「人定可以勝天」。遺傳不如人絕不能當作自我放棄的藉口,我們來看看最新的科學研究怎麼說:
芬蘭的同卵雙胞胎研究
史考特今天會長成這副德性,除了來自爸媽的基因以外,也受到後天因素的影響。飲食、運動習慣,甚至教育水準、工作環境等條件共同塑造每個人最終的樣貌。
在這些複雜的交互作用下,要研究個別因子如運動、飲食變得非常困難。因為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有多少成分是來自遺傳,又有多少是後天造的孽。
也因為這樣,同卵雙胞胎研究就顯得特別有價值。讓遺傳基因一模一樣的兩人生活在不同環境中,能夠讓我們排除遺傳因子干擾,分離出環境因素的影響。
而這正是芬蘭人所做的事。
芬蘭學者從他們國家的人口資料庫中抓出202對男性同卵雙胞胎進行長期追蹤。雙胞胎因為基因相同,又通常住在同個屋簷下,生活習慣往往極為類似。
幸好,研究者找到10對運動習慣相差極大的雙胞胎:一位熱愛運動,一位是沙發馬鈴薯。這些雙胞胎們的獨特處境,讓他們成為了肥胖研究中珍貴而稀有的寶貝。
基因相同,運動習慣卻不同的雙胞胎,會產生甚麼樣的差異呢?
運動助您戰勝宿命
(雙胞胎間平均活動量差三倍以上(LTMET 1.2 vs 3.9),LTMET 3.9約等於慢跑半小時或快步走一小時)
更驚人的是,研究者以核磁共振掃描雙胞胎腦部時,發現喜愛運動的雙胞胎在大腦基底核與前額葉皮質區的灰質明顯比不愛運動的對照組多。
翻譯:運動者大腦的某些部分比較大。
通常年輕人的大腦結構穩定,在邁入老年之前應不至於有顯著變化。因此本研究的發現特別令人驚奇。
據推測,這可能是因為運動者常使用大腦內控制與規劃動作(motor-planning)的神經,使得這個區塊比普通人發達。
讀者們,我們以後可以很有信心的跟別人說:哥/姐在健身房練的不只是肌肉,哥/姐練的是腦。
過去的研究也告訴我們:
- 腦部灰質減少可能與糖尿病相關
- 灰質退化的老年人的步行速度明顯較慢。
- 有比較大顆的大腦應該不是甚麼壞事。
另外有值得注意的幾個點:
- 這些雙胞胎在20多歲時的運動習慣是相似的,僅在長大後因家庭工作的需求,而產生差異
- 研究者調查發現,雙胞胎間的飲食習慣並沒有差異。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這些體脂、有氧能力差異,應該大多是源自於運動習慣不同
- 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可以說僅三年的運動(或不運動)就能對健康產生明顯的影響
結語
人們在遺傳條件上是生而不平等的。
有些人大吃大喝、抽菸、飲酒一輩子也不發胖,不生病;有些人宣稱他們只要一天不跑步、不節食,體重就會開始上升。
但儘管出發點不同,透過後天的努力,我們絕對可以在某個程度上扭轉命運,讓自己的健康、體態、聰明才智變得更好。
起跑點一模一樣的雙胞胎,經過僅三年的運動(不運動)後,身體竟產生如此大的差距。
各位讀者,您希望自己三年後變成甚麼樣子呢?
I’m impressed, I must say. Really rarely should i encounter a weblog that’s both educative and entertaining, and without a doubt, you have hit the nail for the head.
回覆刪除토토사이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