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解剖】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增加總死亡率?



最近一篇「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增加總死亡率」的研究,在PTT Ftiness上板引發熱烈的討論。許多網友對此提出嚴重警告,在更多證據出爐前,我們應該避免使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作為減重法。


首先史考特要重申對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立場:如果您有嚴重肥胖問題,或者是有胰島素阻抗、糖尿病,設計良好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會是非常有價值的工具,能改善體態與健康,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救人一命。


但對於絕大多數只想看起來「再緊實一點」,或是想要得到六塊腹肌,馬甲線的讀者,低碳水化合物絕對不是必要。連基礎營養的觀念(例如高蛋白質、低加工食品)都還沒弄懂,就貿然採用低碳水化合物減重,是本末倒置的作法。


好了,囉嗦了這麼一大堆,讓我們看看大家到底在吵甚麼?又該如何看待爭議性的研究?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提高死亡率?


這篇文獻由日本學者Noto發表在2013年的PLoS One上,為綜合多篇觀察性研究的「統合性分析」。


該文開宗明義表示:「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低碳水化合物能有效幫助減重,甚至在短期內改善心血管疾病因子。目前尚未有長期的研究能證明其安全性,因此我們想藉由過去的觀察性研究,來評估低碳水化合物的長期安全性。」


接著Noto搜尋醫學研究資料庫,把所有針對低碳水化合物的「觀察性研究」抓下來,綜合其數據做統整分析。


以下是他們得到的結論:


  • 24萬人的資料中,在「低碳水化合物指數」得到最高分的族群,死亡率是普通人的1.31倍。
  • 另有四篇使用「低碳水化合物指數」與兩篇「低碳/高蛋白指數」的研究發現低碳飲食者的死亡率較高。


這個研究指出了長期使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潛在風險,難道不吃碳水化合物,終究還是對身體有害嗎?




這篇研究可能有甚麼問題?


首先Noto在原文中也大方承認,這篇文章是集「觀察性研究之大成」,也因此它只能說明關聯性,不能證明因果關係,這點史考特過去在無數篇文章中提到過,在此不再贅述。


(給一分鐘健身教室的新讀者:意思是說,A與B兩件事情同時發生,並不能證明A會造成B。例如泰國選出女總統後馬上淹大水,不能歸咎淹水是因為「選出女總統」。)


另外,這篇其實「不是」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研究。


拿統合性分析中加權比重最大的(Fung, 2010)這篇來舉例:Fung等人為了瞭解低碳水化合物對人體的健康影響,使用了登錄醫師(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與護理師(Nurses’ Health Study)健康狀況的大型資料庫來分析。但現實世界中,絕大部分的醫師與護理師都不是低碳飲食的實行者,該怎麼辦呢?


Fung使用了「低碳水化合物指數」這項嶄新的發明。


這兩個大型資料庫以問卷方式廣泛調查參與者的飲食習慣,問卷內容共有116項,每四年調查一次。受訪者必須要回想過去的飲食習慣:吃甚麼?一次吃多少?多久吃一次?


稍後研究者再以電腦系統跑統計,來大概推算出受訪者的熱量攝取,以及分別有多少百分比是來自脂肪、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脂肪與蛋白質攝取「最多」的人會得到10分,依序遞減。而碳水化合物攝取「最少」的人也會得到10分,依序遞增。最後這三個分數加總起來,就得出了「低碳水化合物指數」,分數越高,代表你越符合研究者心目中「低碳飲食信奉者」的樣貌。但有很高的機會,這些拿到高分的受訪者連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是甚麼都不知道(我沒有在開玩笑)。


用這樣的替代方法來推及以健康為出發點的低碳飲食者,說有點牽強還算是客氣了。


更別提飲食問卷的可信度是公認的低,這點在過去的文章已經有詳細介紹。如果這樣還不能說服你,請問你昨天早中晚餐吃了哪些東西,又各是多少公克重呢?XD


最後,這些觀察性研究集中在1990-2000年間,這正是低脂飲食觀念最盛行的一段期間。在那個時代問人「吃得油不油膩」,就好比問「你一天抽幾包煙」一樣,最後都是把欠缺健康觀念的受訪者篩選出來。這點在(Fung, 2010)這篇研究相當明顯:低碳水化合物組別的男性抽煙的比例更高,運動量更低,這都指出了潛在混擾因子的存在,進一步削弱研究的可信度。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長期臨床研究」


在營養學的世界裡們,最可以信賴的資料來源還是長期臨床試驗。很可惜地,營養學研究因為無利可圖,一向是資金援助最缺乏的學門,累積的研究數據遠遠不及降血脂藥、血糖藥。想想還真諷刺,大家每天都要吃飯,卻不是每個人都會吃藥的啊!


目前已有三篇為期超過兩年的低碳水化合物臨床試驗,包括(Foster, 2010)、(Sacks, 2009)、(Shai, 2009)。三篇研究都沒有發現嚴重的副作用,但定睛一看,這些研究的遵從率都奇差無比,兩年的時間過去,低碳組吃的根本不能算是低碳水化合物飲食。


這也再度證實了一件事:改變飲食習慣是非常不容易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更是如此。


2012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了(Sacks, 2009)這篇研究結束後四年的追蹤成果,發現低碳飲食組維持住部分的減重成果,血脂肪也較研究開始前為佳,對於副作用則沒有著墨。


現有研究對「真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碳水化合物佔總熱量30%以下)的長期安全性,尚未有確切答案。


儘管真相尚未明朗,我借用兩篇文章裡的各一段話來說明個人立場:


「自從2000年以來,已經有9篇小型臨床研究、11篇案例報導、19篇觀察性研究、74篇臨床試驗研究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其中有32篇臨床試驗為期超過六個月。」(Teicholz, 2015


「對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效用與安全性的質疑,多半是『推測』的居多,少有實際證據支持。」(Feinman, 2015






史考特的建議


我很喜歡一個說法:「You can’t argue with success.」(你不該與成功爭論)


舉個例子,批判麥可喬丹的運球姿勢有瑕疵,或是阿諾的健身法不夠科學,都是相當可笑的吧!這兩位都是名留青史的傳奇人物,就算真的有小毛病可挑,也無法否認他們靠著這樣運球,那樣深蹲獲得的成功。


如果有人靠低脂飲食減去了10公斤脂肪,並逆轉了糖尿病,或是靠著Tabata增加了5公斤肌肉,我們又有甚麼資格來反對低脂,或者批評這位做Tabata的人呢?


飲食是一門應用科學,研究能替我們指出大方向,但這些方向如果與現實生活的經驗互相牴觸,那麼請尊重自己的個體獨特性吧!網路上的達人們絕對不會比您更了解自己身體。


如果您開始了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後,感到生龍活骨,精力充沛,而且體脂肪下降、血壓藥減量、低密度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都下降了(或是更準確的指標Apolipoprotein-B降低),那麼恭喜你,不管別人怎麼說,這就是適合您的飲食法。


但如果低碳飲食讓你痛苦不堪、食不下嚥、體重紋風不動、在健身房裡委靡不振,甚至血脂肪飆高、Apo-B衝破130mg/dL。那麼不管史考特或其他專家再怎麼說,請立刻停止低碳飲食。


目前的證據尚不足以證明低碳水化合物是危險的飲食法,事實是各種飲食法都有它的風險在(註1),包括全素在內。測量是成功的不二法門,沒有測量,就沒有成功,這是我對所有低碳飲食者的忠告。


(註1:如果您不想想太多,決定吃得跟普通台灣人一樣就好,那麼您將會有30%的機率達到過重或肥胖的標準。如果您住在美國,這個機率會上升到接近70%。)


1 則留言:

  1. 請問多久時間才能了解此飲食方式適不適合自己,一個月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