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系列文中,史考特將會列出減重相關的事實與迷思各一則,捉對廝殺之下,讓各位讀者猜猜看到底誰假誰真。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呢!
(此一系列文皆取材自:Casazza K, New Eng J Med 2013)
【迷思】每天累積一些熱量缺口,能造就長期的體重變化?
有人猜到了嗎?這是一個大迷思!
我們來創造一個假設情境:史考特每天吃下2,000大卡的熱量,過去一年的體重都維持穩定。那麼如果從明年一月一號開始,每天只吃1,900大卡,或是慢跑消耗100大卡(創造出100大卡的缺口)
到明年底史考特就累積了36,500大卡的缺口,照理來說應該會瘦4.74公斤的肥肉才對!
(一公斤的純脂肪約等於7,700大卡)
聽起來很美好,但很抱歉,現實世界不是這樣運作的。因為:
關於減重與基礎代謝率的關係,史考特在【飲食】節食系列文(三)減重停滯期以及【觀念】難以捉摸的基礎代謝率這兩篇文章中有詳細描述。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朋友,即使跑步跑到腳抽筋,節食節到頭昏眼花,體重計上的數字還是一動也不動。
身體有堅強的求生機制,能在食物缺乏的時期節省能量,讓人類的老祖宗在一次次的饑荒中存活下來。諷刺的是,這個機制在食物充足的今天倒不怎麼受歡迎。
【事實】肥胖不是命,後天努力很重要!
(美國人的肥胖比率在過去50年間不斷飆高)
在1960年,美國肥胖的人口(BMI>30)佔總人口的15%左右,這個數字在今天即將突破40%大關。
僅50年的時間,人類的遺傳應不致產生巨大變化。肥胖率的爆增,大部分應歸咎於環境改變。
(如果您對高中生物課有印象,應該知道演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50年僅僅是人類兩個世代的時間,理應不足以產生重大的遺傳改變)
不管是食物產量的上昇、糖攝取的增加、加工食品的普及、環境污染、食物價格下降等,或許都能解釋肥胖的盛行。
在【觀念】胖瘦會不會遺傳?這篇文章中,史考特曾提到遺傳僅決定胖瘦的25-50%,剩下還是由環境因素來決定。
胖既然不完全是遺傳而來,那麼透過後天的方法一定可以克服它。
結語
您可能會想:既然節食運動瘦不了,又說後天努力很重要,到底是想要我怎麼做?(翻桌)
其實,肥胖不僅是卡路里的加減乘除那麼簡單,肥胖還與我們吃的食物種類很有關係。試想100大卡的花椰菜與100大卡的巧克力棒,它們的「致胖能力」會一樣嗎?他們對於內分泌的影響會一樣嗎?當然不會!
我們想要改變體態,不能僅從熱量的「量」來下手,而忽略了熱量的「質」。史考特相信,常見的加工食品、精製碳水化合物、以及糖這些「劣質」熱量才是肥胖盛行的最大元凶。
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個體的樣貌由遺傳、環境、心理、內分泌等複雜因子所組成。想要改變它,只能多管齊下。僅從熱量的「量」來下手,是不容易成功的。
敬請期待迷思系列文的下一集!
純粹針對用詞敘述直觀的感受陳述,
回覆刪除作者文章主旨提供多種因素需要重視的內容是同意的。
「每天一點一滴 多消耗/少攝取,長期下來就會瘦 = 迷思」
每天累積小變化 多消耗身體儲存的熱量,攝取少於身體所需
長期下來體重就會降低。
沒有敘述充分的部分,個人腦補的內容是根據基礎概念。
因為計算熱量攝取,主要是針對基礎代謝率為基準。
基礎代謝率雖然是估計公式,誤差不能確定有多少。
但是基本的觀念,讓身體儲存的質量轉化能量,
才能造成體重降低的事實是肯定的。
看到作者提到標題
每天累積能量缺口 能造就長期的體重變化?
個人理解是
每天都讓身體無法滿足基礎代謝所需的能量
這樣一定是降低體重,
只是流失的是體脂肪還是蛋白質的比例上不確定。
作者否定這觀念的目的,
在於太多人只顧計算不理解意義
死板的進行無意義的胖瘦迴圈。
個人非常肯定這意義,
不過字面上第一時間解讀都是不同的想法。
分享一下感覺。